Stable Diffusion, Stable Diffusion Art, 人工智慧玩不停, 日常生活那一集, 突然反省的那集

回想Stable Diffusion學習上思考知識的真諦與知識樹的栽培,自學者的洞見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被各種新知識、新技能所淹沒。作為一名大學講師,我深深體會到學習不僅僅是為了應付眼前的工作需求,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一種面對人生的智慧。

我自己身為在藝術補習班、大學裡擔任授課講師以及各產業專業研究員的私人家教與企業高階幹部的私人特助,我看了許許多多的人在學習方面上總覺得有點痛苦。然而在討論這些知識的Line社群上,我遇到了有很多的確在該領域可以淘淘不絕地講出很多該領域的知識點。但我總覺得怪怪的,後來我終於知道原因-因為這些知識點就真的只是知識點,這些知識並沒有經過我自己消化成為我自己知識體系知識樹的知繁茂業之一,所以這知識點很難發揮最大價值。

回想起初入職場的時候,我們都曾為了保住飯碗而努力學習崗位所需的技能。那時的學習動力十足,效果顯著。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當我們熟悉了工作內容,這種學習的熱情似乎也隨之消退。就像一位精通Photoshop和Illustrator的美工,可能會對學習程式開發感到抗拒,因為這與當前工作看似毫無關聯。

這種現象反映了人類的一種自然傾向:我們往往專注於眼前的需求,而忽視長遠的發展。這在進化的角度或許有其優勢,但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卻可能成為限制我們成長的枷鎖。

那麼,我們該如何突破這種局限,重新燃起學習的熱情呢?我想借用埃隆·馬斯克的學習法則來闡述我的見解。

首先,我們要學會”種植知識樹”。馬斯克強調,學習要從”樹幹”開始,也就是掌握核心概念。這些核心概念就像是知識樹的主幹,支撐著所有的細節和分支。如果我們只關注枝葉末節,而忽視了根本,那麼我們的知識體系就會變得脆弱不堪。

其次,我們要學會在不同的知識樹之間建立連接。這意味著我們要打破學科的界限,在不同領域之間尋找聯繫。正是這種跨領域的思考,使得馬斯克能夠在火箭、電動車、太陽能等多個領域都有突破性的創新。

回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將這些理念付諸實踐呢?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重新定義學習的目的:

將學習視為個人成長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為了工作需求。

設定長遠目標:

思考5-10年後你希望達到的位置,然後確定實現這一目標所需的技能。

尋找內在動機:

嘗試將新技能與你的興趣或愛好聯繫起來。例如,一個美工可以通過學習基礎編程來創作互動藝術作品。

實踐與反饋:

尋找機會應用新學到的技能,哪怕是小項目或志願工作。

建立學習習慣:

每天固定時間專注於新技能的學習,並使用工具記錄進度。

記住亨利·福特的名言:

“如果你總是做自己一直在做的事情,那麼你永遠只會得到你已經擁有的東西。”學習不應該是一種負擔,而應該是一種探索世界、認識自我的旅程。

亨利·福特

剛好今日看到自己MooMooFusion第一版的上傳日,其實就是我差不多開始學習stable diffusion的日子,那時想說既然都要學個新領域,那連底層能夠讓我們大家畫出那麼多創意的圖片的Checkpoint也試圖去理解它,從而有了MooMooFusion這模型,轉眼就過了一年MooMooFusion到了第十代。

作為一個對人文藝術充滿熱情的教育工作者,我深信知識不應該被簡單地分類為”有用”或”無用”。每一項新技能、每一個新概念,都可能在未來某個意想不到的時刻,成為連接不同思想的橋樑,激發出創新的火花。

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持續學習、不斷成長,或許是我們應對未來最有力的武器。讓我們一起種植屬於自己的知識樹,讓它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斷生長、茁壯,最終形成一片蔥鬱的知識森林。這不僅能豐富我們的人生,也能為這個世界帶來更多可能性。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