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雞湯喝足超厭世

CPTSD的療癒之旅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 – 第二章 復原的各層面

從CPTSD中復原是複雜的。我必須強調這一點,因為有太多單一面向的創傷療法自認為是萬能解藥。然而,**我認為,單一治療方式並無法處理造成CPTSD的所有層面傷害。**此外,採用過度簡化的取向,一旦你無法達到它所宣稱的功效時,便很可能使你困在毒性羞恥中。我之所以想要寫這本書,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以前我常因為最新的萬靈丹療法幫不了我,而使我多次陷入新一層的自我蔑視之中。

我會反覆使用「關鍵」來表示復原所依賴的各種任務。這本書提供了觀點與方法的鑰匙(關鍵),可幫你打開愛麗絲‧米勒所說的「童年囚犯」的牢籠。

虐待性的、遺棄性的父母會在很多層面傷害並遺棄孩子們:認知層面、情緒層面、靈性層面、生理層面和關係層面。要復原,就需要學會如何支持自己——滿足各層面沒有被滿足的,以及與童年創傷經驗相關的發展需求。

這一章是一些CPTSD復原任務的簡短介紹。在本書的第二部會更深入的說明。這本書的詳細目錄會指引你到本章所涵蓋的各項主題,所以,請利用目錄去探索引起你興趣的部分。

CPTSD中關鍵的發展停滯

以下是CPTSD最常出現的發展停滯(developmental arrests)狀況,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已然失去或缺乏這些健康人類的重要特徵。但是,各個倖存者有哪些或有多少這些發展停滯,通常是不太一樣的,其影響因素有:你的4F類型、你的童年虐待或童年忽略的模式、你的天性,以及你已經完成的療癒工作。

最常出現的發展停滯:

自我接納/清楚的身分感/自我憐憫/自我保護/從關係中得到慰藉的能力/放鬆的能力/完全自我表達的能力/意志力和積極性/心智平和/自我照顧/相信「生命是個禮物」/自尊/自信

因為我在早期的復原過程中帶著憎恨,所以儘管試圖培養這些發展停滯的領域,卻是有限且失敗的。「為什麼我必須這樣做?」是我常有的內在抑制。這憎恨應該是衝著我的父母,卻常常迴旋到我自己身上,破壞、阻擾了我在自我培養上的努力。

幸好持續的療癒工作有助於糾正這種憎恨,它教我要練習自我照顧,精神層面上如同給予需要被幫助、值得被幫助的孩子一樣。

我發現透過小說家大衛‧米邱(David Mitchell)妙語的觀點,對於處理發展停滯會有幫助:「……火是從木頭中自己開展的太陽。」類似的有效復原,就是你與生俱來從無意識中開展出來的自然潛能,這是你因為童年創傷而可能沒有意識到的天生潛能。

有種特別悲慘的發展停滯折磨著許多倖存者,也就是失去意志力和自我激勵。

許多失能的父母以破壞性的反應,來對待孩子剛萌芽的主動進取性,如果這樣的狀況持續發生在倖存者的童年,倖存者即可能會對人生感到迷失和漫無目標,他可能會在整個人生中毫無方向、沒有動力般地漂流。

此外,即使他有辦法確定自己選擇的目標,可能也很難持續專注地貫徹始終。治療這種發展停滯是必要的,因為非常多新的心理學研究顯示,「持續性」遠比智力或先天才能更是達到人生滿足感的必要心理特徵。

我協助過很多卡在這種無助當中的成人倖存者,那些能從中復原過來的人,通常會大量地投入哀傷的憤怒工作中,本書會不斷討論這部分。

喚起意志力的能力似乎與能否健康地表達憤怒的能力有關,透過足夠的復原,你可以學會生產你的意志。一開始你可以假裝,直到弄假成真,這就是史蒂芬‧強森(Stephen Johnson)所說的「苦工奇蹟」。

有些倖存者空有自信,但沒有自尊。童年時,我自己的「逃」反應,被引導成獲得外界所獎勵的學業能力。但是,那些獎勵的好處從沒有穿透過我的毒性羞恥,不足以使我覺得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

我的找碴鬼,像是我的父母,總是會在我身上找缺點,來否定我所收到的好回饋。考試拿九十九分沒什麼好驕傲的,反而刺激我為了少一分而大肆自我批判。就像我協助過的許多倖存者一樣,我發展出了「冒牌者症候群1」。這毛病否定了我所得到的外界好評,它堅持如果人們真的認識我,他們就會知道我是怎樣的一個失敗者。然而,我最後變得對自己的智力有自信,即使我的自尊仍然糟透了。

認知層面的療癒

復原的第一步,通常涉及了修復被CPTSD破壞的、關於自己的想法與信念。

認知層面的復原工作的目標,在於使你的大腦使用者友善,它聚焦在辨識並消除那些從小被灌輸的破壞性想法和思考歷程。

認知層面的療癒,也有賴於學習選擇健康且更正確的方式,來對自己說話和看待自己。用最廣義的層次來說,這涉及了升級如何對自己訴說自己的苦痛故事。

我們需要好好了解,低劣的養育如何創造了我們現在所處的永久創傷,並以卸下沉重如山的不公平自責為方向,來試著學著了解它。我們可以把這個責怪重新導向於父母糟透了的育兒方式,透過了解它,進一步激勵我們去拒絕受他們的影響,使我們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復原之路。

這個工作需要我們強烈地效忠自己。我們的腦袋因為被制約,攻擊了許多正常的部分,而在認知療癒工作解放腦袋的過程中,這樣的忠誠會讓我們堅定地繼續療癒下去。

你的父母灌輸了你自我仇恨的批判,而認知療癒工作,卻是幫助你停止認同這種批判的重要基礎。我寫到這裡的同時,我兒子的朋友正好告訴他:「我做的這個樂高生物會散佈腦袋攻擊,還會把人吃掉。」我驚異於這個同步性,並且想著:「這畫面多麼適合製造創傷的父母啊!」

縮小找碴鬼2

早年的虐待和遺棄,迫使孩子把他的身分和超我做了結合。超我是孩子腦中學習照顧者的規則的部分,以求得到並維持接納。然而,因為在製造CPTSD的家庭中是不可能得到接納的,所以超我被困在過度運作的狀態中,追求著不可能的目標。孩子鍥而不捨地尋找贏得父母接納的公式,最終變得擁抱完美主義,以此做為減少父母的危險性、使父母更親近的一種策略。他的希望是,如果他變得聰明、有幫助、漂亮、夠無瑕,他的父母最終可能會在乎他。

令人難過的是,試圖贏得父母的心卻持續失敗,迫使他相信自己有要命的缺陷,他不被愛不是因為他的犯錯,而是因為他就是個錯,他只看得到自己哪裡不對或哪裡有缺失。

無論他做什麼、說什麼、想什麼、想像或感覺什麼,都有可能把他捲入恐懼和毒性羞恥的憂鬱深淵,也就是說,他的超我長成了徹底的、創傷所致的找碴鬼。於是自我批判不停地、狗急跳牆地努力逃避可能會帶來拒絕的錯誤,因而變得執著地極端,試圖預見並避免懲罰,避免遭遺棄而變得更糟。同時,持續地在他的心裡填入災難性的故事與畫面。

不許其他、只許完美的獄卒囚禁了倖存者。倖存者被歇斯底里的司機接送著,這司機卻處處只看到危險,而看不到其他。

第九章與第十章會深入介紹縮小找碴鬼的實用工具。

發展停滯的健康自我

找碴鬼漸漸的與倖存者身分畫上了等號,超我演變成極權的找碴鬼,勝過了健康自我的發展(自我比超我晚發展)。

「自我(ego)3」是有別於流行的用法,並非不好的字眼。在心理學中,「自我(ego)」代表著我們通常說的「我自己」或是「我的身分認同」。健康的自我(ego)是使用者友善的心理管理員,不幸的是,製造CPTSD的父母會破壞自我憐憫(self-compassion)與自我保護(self-protection)的重要自我發展,因而阻撓了自我(ego)的成長。

他們的做法是,每當你有自然的衝動要同情自己或捍衛自己時,他們就羞辱你或兇你。照顧自己和保護自己的本能便因此進入休止。

心理教育4和認知療癒

**具備CPTSD的心理知識,是處理這種有害健康自我的第一步。**一旦你了解父母對你的健康自我多麼有害時,你就會更有動機地去矯正他們所造成的傷害;而你越能辨識他們所造成的傷害,你就越知道要處理什麼。

這很重要,因為如果自我(ego)沒有發揮妥善的功能,你就無法做出健康決定的中心。你的決定大多數都是來自於害怕惹上麻煩或害怕被遺棄,而非來自於與世界有意義且公平的互動原則。

你可以用支持你、讓你不自己嚇自己的觀點,去漸漸取代找碴鬼的有毒觀點。

你現在是自由的成人,可以發展心靈的平靜,並且與自己建立支持性的關係。擁護自己,可以把你的存在,從掙扎求生轉化蛻變至充實的茁壯。

你現在就可以開始了。邀請你那自我憐憫和自我保護的本能,來喚醒並豐盛你的人生。

閱讀之前的內容或許可以開啟或加強在認知層面的療癒,也希望你現在對自己苦難的核心有所領悟。

有些讀者可能已花了數年時光在尋求知性上的答案,並且透過閱讀和心理治療,建立了療癒工作的大量知性基礎。

同時,那些只試過用認知行為療法治療創傷的人,對於聽到知性層面工作的重要性,可能會有強烈的抗拒感受。如果你像我一樣,你可能聽過它被誇大的效果。知性工具在治療認知層面的問題是無可取代的,但它們無法處理全方位的傷害,如接下來所要說的,它們對於處理情緒層面的問題,尤其有限。

在早期的療癒階段,認知層面的心理教育通常來自他人的智慧:老師、作家、朋友和治療師,這些比我們更懂CPTSD的人。然而,當心理教育發揮到最強大有效程度時,它會演變為正念(Mindfulness)。

正念

在心理學中,**正念是指花時間在專注上,去全然覺知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藉此而可以有更多的選擇去回應它們。**我真的同意這個想法嗎?還是我是被迫相信它呢?我想要如何回應這個感覺?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壓抑它?表達它?還是單純地感受它,直到它有所變化呢?

正念結合了自我觀察的能力,以及自我憐憫的本能,因此你有能力用客觀、自我接納的角度來觀察自己。這是健康發展的自我(ego)的重要功能,有時被稱為「觀察性的自我」或「見證自我」。

正念是對自己內在經驗的良性好奇心。發展這種有益的內省歷程,可以大幅地加強復原,而隨著正念的發展,它可以用來辨識並解除從傷害性家庭所學到的信念或觀點。

我必須強調,你對自己內在評論的覺察有多麼重要。透過足夠的練習,正念會喚醒你的戰鬥精神,去抗拒來自童年的虐待性抑制,並且以自我支持的想法取而代之。正念也可以幫助你建立可用的洞察力,來引導你努力地療癒自己。

如同史蒂芬‧勒溫(Steven Levine)、傑克‧寇恩斐德(Jack Kornfield)和約翰‧卡貝–曾(John Kabat-Zinn)的著作,本書第十二章中即詳述了加強正念的方法。最後,我還要強調,正念通常會以漸進的方式發展和擴展,以至我們各層面的經驗、認知、情緒、生理和關係。正念是帶領我們各層面療癒的精髓,這本書會更進一步地細談這個原理。

情緒層面的療癒

創傷性的父母對我們造成的情緒傷害與思想傷害一樣多,於是我們在情緒層面要做的療癒工作也很多,尤其當整體社會也對我們造成情緒傷害時。

復原情緒的天性

尋求與自己的情緒建立健康關係的倖存者,會努力接受一個與存在相關的現象:人類的感受通常是矛盾的,而且常會在極端相反的感覺之間波動。情緒出乎意料地在連續光譜上變化,是頗為正常的。這光譜從多種極端的情緒連到另一種極端。所以,極端的情緒改變其實符合人性,也很健康,像是快樂與悲傷、熱情與憂鬱、愛與怒、信任與懷疑、勇敢與恐懼,以及原諒與怪罪。

很不幸的,這個社會只允許極端「正向」的情緒,這往往會造成逃避「負面」的一端,進而造成至少兩種痛苦的狀況。

第一個是,這個人會強迫性地試圖逃避不被接受的情緒,導致傷害或耗竭了自己,而且會更卡在那樣的情緒中。這就像典型的小丑表演,瘋狂地試圖擺脫蒼蠅粘紙,卻使得他更難以行動,更被困住。

第二個是,壓抑情緒光譜的其中一端,通常會導致整個光譜都被壓抑,於是這個人就變得情緒麻木,就像要倒掉小嬰兒的洗澡水,卻把嬰兒也一起倒掉般,情緒生命力連同情緒洗澡水一起沒了。

拒絕進入這個人性經驗的重要基礎,會導致許多不必要的失去,就像沒有黑夜就沒有白天,沒有工作就沒有遊樂,沒有飢餓就沒有飽足,沒有恐懼就沒有勇氣,沒有淚水就沒有喜樂,沒有憤怒就沒有真愛。

大多數選擇或被迫只認同「正向」情緒的人,最後通常會陷入缺乏情緒生命力的妥協點——漠然、麻木、解離於沒有情緒的「無人之境」。

此外,當一個人試圖過度地維持一種他所偏好的情緒時,通常會顯得不自然和虛假,像是人工草坪或塑膠花那般。如果他願意臣服於正常的人性經驗,接受心情本來就會潮起潮落的事實,他終會在情緒彈性方面得到自我復原力的成長。

壓抑所謂的負面情緒,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痛苦,也會失去情緒的許多精華。事實上,大多數蔓延在現代工業化社會中的過度寂寞、孤立感和成癮性的分心,皆來自於人們學會並被迫要拒絕、病態化或懲罰自己與他人的許多正常情緒狀態。

即使是在自己最隱蔽的深處,或是在最親密的朋友面前,一般人都不被允許擁有並探索各種正常的情緒。憤怒、憂鬱、忌妒、悲傷、恐懼、不信任……等,都是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就像麵包、花朵、街道一般正常。然而,這些卻成了我們極盡所能想要逃避並感到羞恥的人性體驗。

這是怎樣的悲劇啊!在完全整合的心靈中,這些情緒全都具有極為重要且健康的功能,尤其是在健康的自我保護方面。

無法進入不舒服或痛苦的感覺,將剝奪我們去注意環境中不公、虐待或忽略等最根本的能力。

無法感覺到自己的悲傷的人,常常不會發現自己被不公平地排擠;而那些無法感覺到自己對虐待的正常憤怒或恐懼反應的人,則常常將自己置於不戰而降、容忍虐待的危險之中。

也許人類史上從沒有像二十一世紀時,這麼地被孤立於自己的正常情緒之外,也從沒有這麼多人是情緒麻木和情緒貧乏的。

這種情緒營養不良症是廣為存在的,它對健康的影響常被委婉地稱為壓力。如同情緒,壓力也常被當作該被丟掉的垃圾。

直到情緒能夠被全然地接納(接納並不表示可以不負責任地亂發洩情緒或惡待他人),一個人才能變得完整,感覺安好,感到堅實的自尊。因此,就算當你感覺到愛、快樂或平靜時,你能夠容易地喜歡自己,但是深度的心理健康,卻是展現於即使面臨人生無可避免的偶發性失去、孤獨、困惑、無法控制的不公、意外的錯誤時,仍能維持愛自己和自我尊重。

人類的感覺,猶如天氣,時常變幻莫測,無論認知行為療法怎麼說,都沒有哪一個「正向」情緒可以被維持成永恆的感受。雖然這很令人失望,雖然我們可能寧願否定這個事實,雖然這使每個人的生命中會有挫折,雖然我們被教育要試圖控制並選擇情緒,但這仍是人性的真理,並非我們的意志可以決定。

情緒智力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對情緒智力的定義是,能成功辨識管理自己情緒,並健康地回應他人情緒的能力。如前面所透露的,我相信**情緒智力的品質,反應在我們有多麼接受自己的情緒,不自動地解離,或不使用傷己或傷人的方式表達情緒。**當我們情緒智力好時,我們會把這樣的接納延伸到親密的人身上,我的一位案主稱之為「關係的品質標章」。

換句話說,就是我有足夠的自尊可以讓我為自己的一切情緒敞開心房,而且當我和朋友彼此提供這種情緒接納時,我就擁有了親密感。

再一次強調,這並不代表可以用破壞性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因為那對信任與親密是有反效果的。

製造CPTSD的父母常常會虛偽且矛盾地攻擊孩子的情緒表達。孩子表達情緒時會被虐待,同時也被父母那有毒的情緒表達所影響。製造創傷的父母,大多數會特別不屑孩子所表達的情緒痛苦,這種不屑,逼得孩子將重要的健康哀悼能力推入了發展停滯狀況。

一種典型的例子是,當父母傷害到孩子哭了,他們竟然會說:「不准哭!要不然我就讓你哭得更厲害!」有位案主曾經告訴我,他常幻想如此憤怒地回應他的父親:「你在說什麼?你已經害我哭了啊!」然而他沒有這麼做,因為他早就學乖了,知道憤怒的回應是帶來罪大惡極、最野蠻的報復,那通常會是殺人般的暴怒:「我要把你從這裡揍飛到天國去!」

上述當然是屠殺情緒表達的顯白例子。同樣常見的,還有對情緒表現的陰險被動攻擊,這常在父母迴避孩子的情緒表達中見到,像是情緒遺棄型的父母,會在孩子哭鬧時採用隔離懲罰,或慣性地躲到自己的房間裡。

最糟糕、最具傷害性的狀況是,這被用在還不會說話、只能用情緒表達的嬰幼兒身上。要知道,還不會說話的孩子本來就太過幼小,根本無法學會兩、三歲孩子的發展任務,用話語來溝通感受啊!

有一種特別令人難以忍受的情緒虐待,是在創傷性的家庭中,孩子就算是表現出愉悅的情緒,也會被攻擊。

當我寫到這裡,我有一個場景重現了,就是我母親譏諷我的妹妹,咆哮著說:「你在高興什麼!」還有我父親經常說:「笑什麼笑!給我把你臉上的笑容擦掉!」

情緒虐待幾乎總是和情緒遺棄一起出現。**情緒遺棄,簡單來說,就是父母持續無情地缺乏溫暖與愛意。**有時候最辛酸的說法,就是父母不喜歡你。雖然很多製造CPTSD的父母嘴巴上說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實際上卻用一千種方式表現,說明其實他們不愛自己的孩子。在我成長的過程中,「看到你我就覺得噁心」是父母常說的話,這是最明顯的例子。

回想起我那被情緒遺棄的妹妹躲在房子的角落,求我們家的狗:「喜歡我,金爵,喜歡我!」這記憶仍會令我眼眶泛淚。

毒性羞恥與靈魂謀殺

父母拒絕我們的情緒表達,使我們被孤立於自己的感受之外,這樣的情緒虐待或情緒忽略,把我們嚇得脫離自己的情緒,同時也使我們害怕別人的情緒。

約翰‧布雷蕭用「靈魂謀殺」來形容這種對孩子情緒天性的蹂躪。他說,孩子的情緒表達(也是孩子自我表達的第一個語言)被憎惡地攻擊,以至於任何的情緒經驗都會立即地陷入毒性羞恥中。

我相信毒性羞恥是內在找碴鬼造成的。內在找碴鬼的思考歷程是羞恥性的認知——一種從最初的遺棄所放射而出的可怕陰陽歷程5

因為家庭與社會對我們的情緒自我攻擊雪上加霜,所以我們需要修復內在的情緒智力。這非常重要,也是因為像是卡爾‧榮格(Carl Jung)所強調的,情緒會告訴我們,什麼才是對我們真正重要。

當情緒智力受限時,我們常會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以至於連做個小小的決定都充滿掙扎。

隨著情緒療癒的進展,之前提到的正念會開始擴展到情緒面,而這會幫助我們停止自動地和感覺解離,然後學會辨識自己的感覺,並選擇以健康的方式對感覺做出反應,或如何健康地從中反應。這樣的情緒發展彰顯了我們的自然好惡,於是能夠幫助我們更容易地做好的決定。

經過長期治療的尾聲,我的一位男性案主告訴我:「昨天,我仔細思索了我們合作這幾年來的發現。我很驚異我的價值觀已經脫離了那個從小在當中長大、強調男子氣概的家庭與文化。我覺得現在自己偏好藝術勝過科學、小說勝過非小說、做園藝勝過看高爾夫賽、在家陪另一半勝過去酒吧玩樂。」

哀悼是情緒智力的一部分

哀悼是與壓抑的情緒智力再度連結的重要歷程。

**哀悼把我們和整套的感覺重新連結了起來。**要釋放並突破糟糕童年所失的相關痛苦,哀悼是必要的。這些失去就像是我們自己的一些部分已然死去,而哀悼可以促使他們重生。

哀悼能修復發展停滯至關重要的言語抒發能力。「言語抒發(或口頭抒發)」是哀悼的倒數第二步,它是以釋放並化解情緒苦惱的方式,讓人發自感受的訴說。以下我要描述一組六幅漫畫,我相信它能夠以視覺的方式,傳達出言語抒發的強烈轉化力量。

在第一幅的無字漫畫中,一個頭頂有烏雲的女人正在和一位朋友說話,而那位朋友頭上有著閃耀的太陽。第二幅中,第一個女人看起來像是在抱怨,那朵烏雲遮住了她朋友的太陽。第三幅,隨著女人的憤怒傾洩,那朵烏雲開始放出閃電,她的朋友也跟著眼睛發怒起來。在第四幅中,那朵烏雲降下雨水在她們身上,兩個人相擁,在雨中共享淚水和安慰。在第五幅裡,解脫在她們臉上擴散開來,雲從太陽處移開。在第六幅中,太陽照耀著她們兩人,她們微笑著進入愉快的談話。

這組漫畫徹底說明了言語抒發的力量。言語抒發是連結親密關係的過程,它也是有效的心理治療中關鍵的療癒歷程,而這正好是心理治療中言語抒發的例子。

案主來諮商時是處在情緒重現和痛苦中的,他在口頭上抒發感受,成了退化的受傷孩子,覺得很糟,而且他的某部分很悲傷,某部分很憤怒。他再次迷失於原始遺棄所造成的痛苦感受中,這種狀態就像死亡一樣,對哀悼可以有良好的反應。

隨著他讓感受化為語音,發自痛苦,然後他說、他哭、他發怒。透過處理他的痛苦,他會漸漸脫離重現的情緒,會被修復回日常的正常狀態,而不被童年創傷所困,這讓他感到寬心,使他可以回到正常的應付能力。如果哀悼得夠深,他通常會覺得更有希望、更輕鬆愉快。也常見案主重拾幽默感,言語抒發當中穿插著笑聲,這種笑聲大大異於他一開始來接受治療時的狀態,也就是他的內在找碴鬼挖苦諷刺、自我霸凌的幽默。

內在找碴鬼對於哀悼有時候很有敵意,所以縮小內在找碴鬼可能是你療癒工作中的必須優先項目。在找碴鬼被馴服以前,哀悼實際上可能使情緒重現變得更糟,而非只靠它就能進行修復。

我協助過的許多案主,受創之深導致我們必須花上數個月時光去處理認知層面,才能讓哀悼從惡性找碴鬼的壞影響中釋放出來。第十一章提供了大量可幫助你重建哀悼能力的實用指引。

靈性6層面的療癒

透過高層次歸屬感撫慰遺棄造成的失落

靈性的信仰是很個人的議題,有時候也是很私密的話題,我相信也希望我在此撰寫的並不會動搖你的信仰。

我的目標反而是要點出靈性方面不分宗派的心理學觀點。然而,我了解有些倖存者在童年時遭受了糟糕的靈性虐待。如果「靈性(或信仰)」這種字眼冒犯了你,或是勾起你的任何不快,敬請跳過這一節。在這本工具箱中還有很多其他有用的工具。

在CPTSD的遺棄性憂鬱中,有一個關鍵是,缺乏在人類群體、人生、任何人或任何事物中的歸屬感。我認識很多倖存者首次得到的些微「歸屬」,多來自於他們開始追尋靈性層面的時候,只因為在人類的國度中只有背叛,所以他們轉向靈性層面求助。

靈性的追求有時候來自無意識地希望找到歸屬感,一個孩子所能遭遇最糟糕的事,就是他的原生家庭不歡迎他,永遠排擠他。此外,很多倖存者只有甚少安全的、受歡迎的人際經驗,甚至毫無這樣的經驗。

許多倖存者也覺得在傳統的宗教組織中找不到歸屬感,因為他們覺得傳統的宗教太像他們失能的家庭,所以傾向於較獨自性的靈性取向,他們透過閱讀靈性書籍或冥想,感到自己歸屬於更宏大、更舒慰的某種什麼,而這也讓他們可以避開直接與人接觸的危險。

其他倖存者則透過接觸大自然、聽音樂、欣賞藝術,來感受到自己歸屬於更宏大的、更值得的什麼。我曾對一本書感到驚奇,但我現在已記不清它的書名。它是一本語錄,收錄了許多知名人士透過直接欣賞自然美景所感受的神聖體驗。

**「神聖」體驗是一種強大的幸福感動,並伴隨著一種「在宇宙背後以及自己之中,存在著正面、良性力量」的感覺。**有時這會漸漸帶來足夠的恩典,你會有一種深層的感覺,感受到你本質上是有價值的,你在人生中有歸屬,而生命是一份禮物。

我的網站回應者中,有一位寄給我她的療癒性感恩。她的名字是瑪莉‧昆,來自愛爾蘭。當我徵求她的同意使用她的文字時,她的回答是:「可以,而且為了向小時候的我致敬,也為了她的聲音沒有被聽見的那些時候,你可以使用我的名字。」以下是她的感恩文。

「前天早上我去海邊坐看日出。我有了難以置信的一刻,感到最純淨的清晰。我看著鳥兒們在水上低飛而過,月亮依然可見,太陽正緩緩升起。我發現我正看著三個星球,而且放眼所見,一個人也沒有。

那是美麗得令人屏息的一刻,能夠這麼深刻地感受,使得眼淚從我臉上滑落。我已經麻木很久了,我抱著自己,並且強烈地感覺到小時的我的存在,強烈到幾乎痛苦,但這是一種療癒的方式,如果這合理的話。我理解是我至今所有的人生經驗帶我到了此時此刻,並且給了我如此欣賞感動的深度。一種像是溫和潮浪的平安感洗透了我,並且讓我感受到短暫的連結,能感覺到這一切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那是令人屏息的美麗!我覺得我正用我所有的感官經歷著這一刻,而我從不知道我的身體裡可以這麼豐富。

當這感恩發生時,它是深刻且深層的,感覺像是與生命本身做最深層的連結,而且人生中一切的狀況,以及我認為的難題,在此時刻全都變得黯淡無足輕重,只有最純淨的愛。這個感覺真的像是恩賜,儘管短暫,卻給了我足夠的份量與希望,讓我可以繼續踏上這段旅程。」

無論來自什麼,靈性或神聖的經驗有時能讓倖存者感受到歸屬於更大的、真正的良善,此經驗可以引領倖存者接近有類似感受的作家、演講者或其他的療癒旅人,然後開啟一道門,讓倖存者從另一個人身上尋到慰藉。最終,甚至可能成長為「這世上有些人是好的、夠安全、可以往來」的感受。

感恩與夠好的養育

當發展中的孩子接受了「夠好的養育」,他們會覺得人生是一份禮物,即使它通常會有困難與痛苦的經歷。

「夠好的養育(good enough parenting)」來自於知名的成人與兒童心理學家D. W. 溫尼考特(D. W. Winnicott),用以描述他的觀察:**孩童不需要完美的父母。**他的這個詞是呼應「夠好的母職(good enough mothering)」一詞。透過他長期的工作,他注意到,當孩子的父母具有合理的一致性,並且有愛和給予支持時,孩子的成長過程就會有自尊,並且具有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

這年頭很多心理治療師把「夠好的」這個詞彙結合在朋友、伴侶、治療師或個人等概念上,這通常是用來解構對關係的完美期待——一種不切實際且會破壞真正值得的關係的期待。

當我將「夠好的」這個概念應用在人身上,一般來說,我指的是一個人本質上是好心、盡力公平的,並且大部分時候都會說到做到。

我也喜歡應用「夠好的」在其他概念上,像是夠好的工作、夠好的嘗試、夠好的外出、夠好的一天,或夠好的人生。

我都是隨意地運用這個概念,來對抗非黑即白、全有全無的找碴鬼思考模式。因為找碴鬼思考模式會反射性地論斷人和事物:如果他們不完美,就是有缺陷的。

夠好的父母會提供大量的支持、保護與安慰,他們也會引導孩子用有建設性的方式,去處理生命中反覆出現的困難,像是失去、真正的壞人、痛苦的世界事件,以及對於朋友與家人的正常失望。

最重要的是,他們會示範如何修復對於親密之人的失望。他們示範的關鍵是,能容易地原諒孩子正常的錯誤和短處。

獲得夠好的養育的孩子,可以輕易辨識出欺侮、剝削他人的人,也能保護自己不被這些人欺侮剝削,因為他們沒有習慣被不當對待。

在夠安全也夠有愛的家庭中成長,自然而然地會加強孩子注意並享受人生許多禮物的能力,他們學到了人生中有足夠的良善,能大幅地勝過必然的失去和艱難。

然而,在製造創傷的家庭中,很少、甚至沒有什麼是夠好的,因此也沒什麼可以感恩的。

於是,孩子被迫過度發展找碴鬼,過度聚焦在自己與他人危險的不完美,這有時可以幫助他可能遭到處罰時將自己隱藏起來,也可能進一步幫助他避開可能處罰他的人。

不幸的是,多年下來,這會使孩子習慣「只」看到自己的負面,人生的負面,和他人的負面。

結果,即使當他長大並離開了真正有傷害性的家庭,他也無法看見人生所提供的許多新可能性。他看見自己好的能力,以及看見某些夠安全的人的能力,仍在發展停滯中。

感恩的培養需要平衡的觀點,你不必放棄對不可接受的或負面情況的辨識能力,也能學會看見並感激生命中的美好。

生理層面的療癒

創傷會以各種方式拖累我們的肉體,所以我們需要了解CPTSD對身體所造成的生理傷害,以激勵我們來幫助自己生理層面的療癒。

長期創傷造成的生理傷害,大多來自於我們在很多時間裡被迫卡在過度反應的戰、逃、僵與討好狀態。

當我們被慢性壓力壓垮(卡在交感神經啟動的狀態),有害的生理變化便會被深深地烙印在身體中。以下是CPTSD有害身體最常見的壓力反應:

  • 過度警覺。
  • 淺而不完整的呼吸。
  • 持續的高腎上腺素狀態。
  • 武裝,例如慢性的肌肉緊繃。
  • 因倉促或武裝而造成的損傷。
  • 無法完全感受身體的當下、無法放鬆,並感到不踏實。
  • 因過度運作而有睡眠問題。
  • 因消化道緊繃而產生消化疾病。
  • 因過度使用酒精、食物或藥物試圖自我藥療7而造成生理傷害。

此外,如果有身體虐待或性虐待,身體接觸會很難安撫我們;如果有言語虐待或情緒虐待,則很難發展出被眼神接觸或人聲撫慰的能力。

生理層面的自助

好消息是,透過更有效的情緒重現管理,可以降低我們的身體壓力,有些生理層面的修復會自行出現。其中尤其有效的是,**透過哀悼工作,能重拾自我憐憫性的哭泣能力,以及表達自我保護性的憤怒能力。**兩種歷程都能釋放武裝、促進身體統合、改善睡眠、減少過度反應,並且有助較深、較規律的呼吸。

然而,如果沒有更進一步、更明確的生理療癒工作,便可能無法達到完全放鬆地住在身體裡的境界。幸好,還有其他自我幫助的方式,可以讓我們來療癒CPTSD生理層面的傷。

第十二章的「生理正念」和「內省的身體工作」會教導我們如何降低腎上腺素、更深層地放鬆,以及改善消化的技巧。此外,第八章的情緒重現管理步驟當中,第七步驟包含了六種生理層面的自助技巧,可用以幫助放鬆情緒重現時的生理過度反應。

另一個特別有益於生理療癒的方法是伸展運動。規律地、系統性地伸展身體的主要肌肉群,可以幫助減少因4F反應慢性發作而產生的武裝反應,這是在預期必須要反擊、逃離、使自己不被注意或討好他人時,4F會發作,並使我們的身體緊繃收縮之故。

就我個人來說,由於我身體的極度武裝,學習伸展對我來說是個大考驗。如我先前所說,那時我強烈厭惡自我撫育,所以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規律地練習伸展。

雪上加霜的是,我總是一群人裡柔軟度最差的那一個,這使我必須承受很多毒性羞恥的攻擊。當很多人說伸展有多舒服時,我會感到一頭霧水,並且感到更加羞恥,因為伸展對我來說一點都不愉快。

然而,幸好閱讀相關文獻說服了我伸展有多重要,而且經由持續的練習,最終給了我無法否認的成果。我的獎品是,數十年來的背痛解決了。雖然我依舊不太喜歡這個練習,但我完全相信它是我即使六十幾歲了,還能跑步、游泳、打籃球的原因。

伸展已經成為我真實的自愛與自我撫育的功課。

瑜伽、按摩、冥想和放鬆練習,都是有助釋放身體不必要緊繃的形式,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價格合理的相關課程。

最後,「僵」的主要類型與次要類型,通常也能受惠於多種的動態療法和規律的有氧運動。此外,練習把話說出來和釋放憤怒,對於不擅表達自己或自我保護的倖存者,特別有幫助。

CPTSD與身體療法

有很多種身體療法也能幫助療癒身體,就像我之前對認知行為療法的評論,如果有身體療法宣稱可以不處理認知與情緒層面就治癒CPTSD,我建議你要小心。有些身體療法迴避了「縮小內在找碴鬼」這個重要的工作,且全面性地否定認知層面的工作。有些身體療法也相信他們的技術可以跳過基本功,這些基本功包括哀悼童年所失、了解虐待性與忽略性的養育方式是我們問題的根源。

但是,有些身心治療師可以舒緩我們身體中卡住的生理創傷,只要他們不否定或妨礙你的認知層面與情緒層面的工作。

像是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EMDR,Eye Movement Desensitization Reprocess)和身體經驗創傷療法(Somatic Experiencing)是減壓的強效工具。他們對於化解單純性的PTSD特別有益。然而,他們並非完整的CPTSD治療,除非治療師能夠兼容並蓄地納入內在找碴鬼的處理,以及哀悼童年所失的工作。

至於其他有幫助的身體技術,還包括羅森派身體療法(Rosen Method Bodywork)、羅夫療法(Rolfing)、重生療法(Rebirth Therapy),以及萊克療法(Reichian Bodywork)。在療癒性地觸動淚水與憤怒方面,這些技術也對修復這些能力很有幫助。

我相信羅森派身體療法對身體虐待或性虐待的倖存者幫助特別大。我發現,羅森派身體療法對於溫柔觸碰的強調,療癒了我因為CPTSD而對觸碰會產生的驚嚇反應。**「驚嚇反應」是指,倖存者遇到大聲的噪音或不預期的身體接觸時,全身突然縮起來的反應。**這通常是一種對於從前受虐經驗的身體性重現。以我來說,因為父母經常打我巴掌,導致驚嚇反應深植於我內心。我喜歡在公共游泳池游泳,可是常被我身邊泳者的手腳動作給驚嚇到,我花了很多年時間才大幅減輕這種驚嚇反應。

我也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能包容我言語抒發的羅森派身體治療師,因為有些治療師喜歡安靜地工作,只是這限制了或消除了大多數倖存者能受惠的療癒效果。

在此也必須強調,許多身體虐待或性虐待的倖存者會對觸碰或身體的接近有焦慮反應,而身體療法對這種反應特別有效。例外的是,我接觸過一些倖存者,他們透過非常仁慈且安全的伴侶,而得到了症狀的改善。

藥物的角色

做為心理治療師,我無權給予藥物方面的建議,但我常常發現,選擇性血清素回收抑制劑(SSRI)這種抗憂鬱劑,似乎對需要使用藥物的倖存者最為有效。適量使用SSRI,通常不會使你變得情緒平板、無法哀悼。

此外,如果在長期的縮小找碴鬼工作後,如果你的找碴鬼仍不退讓,SSRI通常可以使找碴鬼小聲點、少刻薄點,足以使你可以有效地縮小它,等它被消滅夠了,你就可以不再需要藥物。

要提醒你的是,如果你沒有做大量的縮小找碴鬼工作,藥效過後,找碴鬼還是會如同往常一般強壯。

自我藥療

對於那些試圖停掉或減少使用非療癒性藥物或物質、卻一再失敗的人,蓋博‧麥特(Gabor Mate)在降低傷害方面的研究可能有幫助。藥物與酒精濫用的治療超出了這本書的範圍,但如果你陷在自我藥療的習慣中,而不允許自己處理CPTSD的療癒,我鼓勵你向戒癮相關單位求助。

處理飲食議題

讓我們來談談生理性療癒的最後一個主題,那就是飲食的自我幫助。我同意約翰‧布雷蕭所說的:「幾乎每個在失能家庭中成長的人都有飲食疾患。消化道問題是常見的 CPTSD 症狀,而飲食問題是一個關鍵因素。」

改變飲食習慣是極為困難的,有位案主在我的等候區布告欄留下了這段話:「治療酒精和藥物成癮就像是對付籠子裡的老虎。治療飲食疾患則像是一天三次把老虎放出來,還帶著牠去溜溜。」

破解飲食成癮是令人氣餒的工作,需要漸進以對,並且抱持慈悲之心。這是因為受到拋棄創傷的孩子,為求慰藉,會自然地投向食物的懷抱。**食物提供了身體之外首次的自我慰藉經驗,當一個孩子渴求愛的時候,他常會把食物當作愛的對象,長期下來,他很可能會從食物升級到藥物。**此外,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顯示,混有大量的糖、鹽、脂肪的加工食品,特別容易使人上癮。

食物成癮在人還不會說話的時候就開始了,它在當時具有功能性,可幫助我們度過令人難以忍受的拋棄感。不幸的是,我們通常被迫長期需依賴食物的慰藉,以至於很難克服這種過度依賴。

除非你的飲食問題會造成生命威脅,否則我不建議任何人在CPTSD療癒的初期就專攻飲食議題。我倒是建議使用蓋博‧麥特的降低傷害取向。此外,吉尼‧羅斯(Geneen Roth)的書《掙脫強迫性飲食》也提供了溫和且合理的飲食改善方式。

許多倖存者對自己有害的飲食習慣並不自覺,但我也遇過許多受害者走向另一種極端。有些人執著地過度注意飲食上的自我幫助,期望找到完美的飲食就能解決他們一切的苦難,我也曾是其中之一。也有很多人為了這個目的,而盲從所有受到吹捧的、新的健康補充品,有些人也為此而過度運動。

這些是可被理解,卻也過度簡單的救贖幻想,而且常排除了解決核心議題的療癒工作。還有,幾乎每個人都對自己怎麼吃(和怎麼運動)比較健康有些想法。我的建議是,如果你做得到,可以試著在溫和、可行的程度內調整飲食。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