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呀呀又忘歸類

為什麼要創作?

創作就想到藝術,在台灣提到藝術就等於畢業可能做完全不相干的事情,這在我青少年時期就非常清楚,所以我絕對不念藝術相關科系。後來大學考上了物理系!冏rz

所以,我沒事創作幹嘛?

其實我自己有常常問自己:為啥沒事幹我會想畫畫、do something、學事情,最近就搞搞3D創作,這些時間去優哉不是很好嗎?我從不說自己有藝術氣息或是搞藝術,只是消遣玩玩而已,甚至很少自稱設計師(對我而言那是很崇高的)比較常說我搞藝術行政。

那回到創作上,我看了現在網路發達只要有台電腦、手機、相機都可以創作,那麼”人人都可造藝術?那你在尋求什麼”


藝術創作本來就是人人可做的事情,並不一定要去念過什麼藝術學院或辦過什麼展覧。只是華人太僵化,封建社會又切割非常乾淨,一般人老早在小時候就畫分好自己與這無緣,但其實創作正如人人都可以喝到吐一樣,只要你多喝幾杯就可以了。當然「好」與「壞」卻是另一回事。

那,我們怎樣區分創作是否有藝術價值且好壞高低?我們又怎樣認定藝術創作的價值,而不只是價錢和觀眾的多少?創作的核心價值應該是什麼?

會問自己這類問題,大多因為我們呆站在迷失之中。

引用美國藝評人Michael Kimmelman說道:

「藝術應該被看成這樣的一種東西 — — 它可以讓我們每天生活變得更加開闊,並且能教會我們更敏銳地感受生活。好的藝術能使我們的境界得到提升。」

藝術創作應有的純粹與追求;它也再次印證,不論藝術作品的主題是什麼,創作最終的指向還是傾向一種內在的尋求。而這內在需求也反映了大環境社會,也就是提醒大家些甚麼。我這麼認為。

印象中,自從小學第一次開始有家暴問題困擾我後,我對於人的觀察敏銳似乎提升到超越年齡非常多,畢竟我很需要察言觀色,因為那時候在家被揍是沒有理由的;漸漸我很擅長看人,也開始喜歡看人,因為每人出生不同家庭背景形塑的樣子都不一樣,且身上永遠都有父母的影子。漸漸連3D建模我還是喜歡去做人,而且還要非常擬真。

也因此習慣;反正這是我的創作,我不需要符合市場期待去畫些二次元,日系、眼睛佔臉部1/2大,或是胸大或異常的器官崇拜來討好觀眾。


杰 Jie、甄 Zhen、玲 Ling

所以回到這次貼的圖吧XD

近期在看「身體的美學」這本書,看完感想是…每人身體都是獨一無二且富有故事性,愛自己就先從好好認是自己身體開始。只是這挑戰在於裸露性較多,一不小心就是色情,所以我大概很嚴謹去挑角度。在身體上雕刻花的時間較多,且開始用些小飾品(耳環項墜)來替角色說故事。

前次六位素人(趙 Chao、敏 Ming、林 Lin、曹 Tsau、阿里莎 Alisa、艾德Ed)組成的市井小民的人像圖


這次三位分別是:

杰 Jie

平常愛耍酷,屌兒郎當似乎啥都不在意的小混混

但其實私底下卻是非常感性,玻璃心的愛哭鬼,這有點太負面詞,他就是比較感性…或比其他人更誠實面對自己感受罷了。


甄 Zhen

檳榔西施、車模啥都做過了,現在這份工作儘管不願意但也習慣,她唯一只’想趕緊能離開就離開,她依舊帶著和自己年紀不搭嘎,學生時代買的項鍊提醒自己進來這裡的初衷與目的和自己的夢想目標在哪。


玲 Ling

太陽的剛上大學的女孩,對於父母給她生日禮物---矯正牙齒牙套,愛死了!儘管剛戴上牙套有些困擾與不便,但她反而覺得自己一天比一天更有自信,還很開心的要求醫生給她的牙套要特別訂製…也染成她最愛的顏色-黃。


Modeling: 3D maya、3Ds max
Sculpting: Zbrush
Texture: Substance Painter
UV: 3D-COAT、UV-layout
Rigging:3D maya

Rendering: Using iray in 3D maya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