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那一集, 現代社會面面觀, 私密研究純興趣, 突然反省的那集

憂鬱的意義

過去人類在荒野生存,飢餓會讓我們大腦產生神經再生現象,
寒冷也是讓身體處於生存交迫狀態,
而現代人類無需面對這些,為何反而精神官能成了折磨我們的主因。是我想探討的目的。

首先我是收看馬大元醫師於3月7日於Youtube上的直播「關於憂鬱症,前所未聞的事」
自己很簡單寫下隻字片語的筆記

從自我認同開始看

從自我認同開始看,憂鬱症普遍自我認同是向下,否定型的。
壓力調適能力 與憂鬱患病率?
東方文化的特質,會稍微影響精神疾患
加上普遍人們對精神疾病冷漠態度,憂鬱與多愁善感沒有關係。

憂鬱症成長率

可以見到逐年成長,但Google趨勢頂多查到2004年的資料,個人覺得觀察還不夠久。

憂鬱症最致命的是

鈍化,整個情緒麻痺感,憂鬱症的患者反而是沒有感覺。麻木不仁,不關心外界

憂鬱症的病因

外在 | 內在

生理 | 心理

憂鬱為是個複雜的官能症:
其感系統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整合大師,人喜歡簡化事情,單一歸因,憂鬱是非常複雜的一件事情,無法去做如此單純簡單的解釋。

故,
多重原因 令人憂鬱
多重原因 令人痊癒

憂鬱症的本質

憂鬱是種缺陷?還是天性?
它是種疾病?還是一種適應症?

人類過去歷史總是出現大量死亡的疾病,然而倖存下來的人類則會攜帶對該疾病抗體存活繁衍後代,以此判斷,若不利於人類種族繁衍之特質,加上人類的演化是基於提升適應性而非幸福感故憂鬱症可能有演化性的意義。

從人類的天性與特長,人類特別嚴重長期的憂鬱,如人類分析與詮釋能力優異,不斷強化自我概念,加上優越的記憶力。導致不大不小的事情都足以引發憂鬱。

憂鬱的反應:

向外投射 | 內在自省

都是你們、這個社會的錯|都是我自己不好,我命不好

人類擅長分析思考的能力,加上普遍喜歡簡化單一歸因,或說不當歸因,則會令人更憂鬱。
憂鬱形成的腦內迴路:

反芻 => 迴路 => 憂鬱


想越多,則在大腦內形成強連結。如具有煙癮的人,無論心情爽與否都與抽煙連結,

現代社交環境與文化,增強對憂鬱的殺傷力

如社群媒體興起,比較與自得期滿的膨脹和表象的快樂與平靜的競賽

然而越在意快樂,越容易陷入憂鬱的泥淖加上自我概念與目標設定兩者皆模糊的情況下,則越會不快樂。EX:我想活出自我、我要變有錢

制定具體可見的目標,我要存5萬、10萬;或是我想今年讀完5本書、每個月參與2次義工等,非常具體的事物,因為可以具體回顧檢視,可以增進大腦回饋感,進而減緩憂鬱

讓憂鬱持續不退的心理與行為因素:錯誤解讀或過度解讀、不良習慣認知方面:動機越難終止,憂鬱則會更嚴重,執著無法達成的目標,只會令大腦卡死

想開點=解讀憂鬱若不去強迫正向,反而接納憂鬱,反而會快些緩解然而嘗試快速趕走憂鬱,則會更憂鬱,上訴的不良習慣大腦迴路加強,則會變成循環一果。

憂鬱出現越是緩慢近乎無法察覺其變化,則越慢好,不利因素,如性格思維模式、生活習慣、創傷、壓力等越多,則家中壓力。其中最嚴重加重憂鬱傾向的是:負向人際遭遇總是批判憂鬱者的伴侶或父母、朋友等。真愛生命,遠離負向關係。

現代精神官能症治療藥物,只要達到50%改善即可宣稱該藥物有效,而剩下的部份稱為殘存憂鬱,及邊緣狀態,如無法專心、力不從心、自我認同感、空虛感、失去目標難以重建人際關係等。

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將最慢改善的症狀普遍憂鬱症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90%會痊癒。而50%不會在復發。


憂鬱症的痊癒:沒有痊癒這件事情

因為憂鬱令人的大腦長期處於負面狀態,而負面狀態會令人大腦皮質區海馬回細胞大量死亡,所以建立正確認知,沒有過去那個開朗自己,而是憂鬱之後,有的是一個新的視野。或許上沒過去那麼多笑容、沒過去那麼思考靈巧。

但憂鬱的過程,可以清楚看到什麼對自己是重要,什麼不重要,什麼該忽略、什麼值得你花心力,每人都會有自己的解讀。這是與自己的殘存憂鬱共存接納包容的一種態度方式。

憂鬱症讓我學會

什麼事情我的來,哪些我做不來,做的來值得成為我全力以赴的目標,做不來讓我輕鬆放下或是只是享受過程。

寫在最後

為何要情緒?造物者不會沒意義的給予這特質,正面情緒負面情緒都有其功能。在一個正能量無敵的社會,負面情緒被貶抑。然而積久,憂鬱症則成為創造性的破壞。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