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那一集, 私密研究純興趣, 突然反省的那集

關於減憂的方式

話說打從17歲罹患一次重憂後,我逐漸意識到這世界許多責難就是來自於我們人自身的貪心,為了符合他人期待或是滿足自己的控制欲,強迫他人符合自己的想要的樣子,在這些過程中永遠不會如你的意且很順利的,因為上天根本不是要你去變成他人想要的樣子或是奴役他人。

後來18歲漸漸是以運動慢跑流汗的方式,加上嘗試做自己的方式漸漸有走出憂鬱這一詞過,但也許是家族遺傳因素,我依舊是有著失眠症困擾,也因此安眠藥是從17歲吃到現在30歲。醫生曾開玩笑說好加在我智商扣達還算多,吃到現在也沒變智障lol

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說實在我也沒完全脫離憂鬱,因為我改變不了身旁的人,只能從自己心和習慣下手。

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吃抗憂鬱藥物等,但長久服用下來其實對於大腦的傷害目前在醫學上,我個人認為有某種程度的轉移話題與注意,能不吃是最好,因為抗憂鬱就是麻痺掉你的感官,吃了幾週你認為覺得生活還漸漸好了,是因為漸漸你對很多事情麻木的結果。

因為我個人有寫日記的習慣,從確定回到台灣;回到家裡與父母同居,應該說今年發生的事情就像以前演講時撥放幻燈片般,一直刷刷刷一幕一幕過去,而情節一次比一次還扯。自己也的確崩潰過,但我發現竟然連家人對於自己崩潰都無動於衷時,為了自保但又不想服用抗憂鬱,我開始養成些習慣。

1.其實我愛逗人笑,儘管我現在完全笑不出來,那就勉強裝瘋賣傻的起肖唄。

平常我寫blog方式或是在工作各方面,我知道有點近乎瘋狂,瘋狂源自於內在,儘管我到30歲我也知道該擺出成熟穩重樣子會妥當些,但我認為維持一點點智障和童心會好很多,這也是我少數以前求學時代的朋友很愛找我喇屁,因為我說屁化的能力還真算一等一可以讓他人發笑。至少自己最自豪是還可以逗自己心理醫師大笑過lol

2.我們一定都知道自己大致想成為什麼樣人,想做什麼過怎樣生活,但就自己知道就好,儘管被打亂也是迂迴的回到軌道。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畢竟我們都非完美的人,如我承載的是過去長輩的期許,而自己也有自己的期許,當自己期許與長輩的期許發生衝突,甚至被視為垃圾時

3.適度的刻意讓自己的角色多重點可以舒緩。

如我清楚在家是扮演一個兒子,在外可能是教育訓練講師、網路上可能是瘋言瘋語的部落客、可能又是某藝術家的藝術行政、抑或到了某論壇又會千變萬化變成不同角色,但我知道自己真正身分是誰,其他衍伸出來的角色別沉迷。

4.紓壓方式,塗鴉畫圖,若手畫嫌太快,那我就畫3D非常耗時耗工打發時間。

或許有些人的想法,我該梳個油頭,穿上很得體的衣服多出去交交朋友,但可能我天生對於目的很敏感,為何要多出去”交交朋友”,”這些朋友”在華人世界這種強調做人比做事重要的社會,說穿只是想辦法叫人吐出錢來的事情我沒興趣。因此我選擇自己宅研究自己的東西,

幾年前我發現有個趨勢就是自己動手DIY風氣變多了,如自己下廚、組合模型、各種其實都是指向人在透過自己進行創造時,其內在療育成分很大,偶也能療癒他人(?)

如上圖是大學還就讀物理系期間,為了給同學驚喜幫他製作了這種智障東西,結果當天剛好他全家來宿舍看他,發生的冏事不多提了

5.有意識的選擇關注的東西

其實也是今年體會最深,因長年有著習慣是投入遠端辦公室,過著那種好像大家人人稱羨,但實際上非常空虛無聊的soho斜槓族,其實來自不同國家偶然熟了,但世界永遠資源就是不平均,也無奈。如我之前網路同事有個女後端工程師,她是烏克蘭人,但幾年前烏克蘭政治非常動盪,那女生留言說她家住的街區開始不是很安全,之後再也沒上線過。這些事情一再發生也只能選擇看淡或是轉移注意力。

6.無聊自己學跳個舞

過去在做人類文化研究時,我自己認為創作和舞蹈是人類天性之一,但偏偏這兩項在華人文化是壓抑到不行甚至如渣一般存在,很可惜,但我還是不得不說其實無聊自己在房間練個舞蹈也是挺有趣的,反正跳得醜或怎樣,自己爽就好XD

其實我有點是electro swing 現代電子搖擺樂/或稱亞裔爵士樂愛好者,舞步有踢踏舞影子但更重視自己隨旋律搖擺,算是很自我舞步之一,與國標舞等需要表演給他人看的成分差頗多。只可惜最近在外站太久有點腳水腫,穿著皮鞋跳實在是有點痛= =

且在台灣我好像還沒遇到同好過,幸好Youtube自學很方便。

女孩跳也是非常瘦腿哦~

以上簡單五點是我自己的調適方法,但細看可以看出一點貫穿五點,知道自己與做自己,儘管不能做自己,起碼關上房門可以做自己吧。

其實我個人認為現今年頭,我們資訊過於爆炸,又處在新舊交替的尷尬點,如我扮演兒子會與長輩產生衝突,也會與自己其他姊姊產生衝突,我只能以大家都太忙了沒時間站在對方立場想來解釋會好點。

至少期我自己未來也能自在的生活,不被他人的影響而打亂步調造成困擾。大家也是


本篇同時發佈在Medium。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