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面面觀, 私密研究純興趣

逃離喪文化

逃離喪文化
逃離喪文化

喪文化,是從中國大陸尤其是1990後出生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的泥沼而難以自拔的活著,他們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麻木地生存下去。其所形成這”喪”次文化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是青年亞文化的一種新形式。以”廢柴”、”葛優躺”等為代表的”喪文化”的產生和流行,是青年亞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一個縮影,它反映出當前青年的精神特質和集體焦慮,在一種程度上是新時期青年社會心態和社會心理的一個表徵。

喪文化下畫出的末日題材

從新聞看著喪文化其實早就衍生到全世界

其實不只台灣、香港亞洲日本等地的人們感到絕望,我最近訂閱的幾份國際報導,紐約時報祭出「史上最高自殺率已於北歐出現」、「bloomberg報導現今負利率已經讓銀行貨幣學失效進入所謂無可考與預測的市場時代」

甚至「scottrasmussen報導一篇調查”51% OF YOUNG VOTERS BELIEVE HUMANITY COULD BE WIPED OUT WITHIN 15 YEARS”(51%人們認為人類會在15年內消失,也就是末世)

scottrasmussen是一專門做意見調查公司,卻祭出這樣的報導我覺得很扯,以前我也做過媒體公關,我至少還有基本概念對於每篇報導只要簽署署名都得負責,因為你報導會影響大眾心理。

人們無限發展科技,忘了自己要什麼

我意識到,也許我們人們在科技上發展很渴望甚麼,甚至到最後人們自己在找甚麼都不知道就開始胡亂一味的科技發展下去,我原在北京最後見他們開始毫無節制發展AI,我就認為我該閃了。

1939紐約萬國博覽會,儘管有戰爭依舊有希望

給自己沈澱許久,看看1939年美國紐約舉辦的萬國博覽會(美國經濟大蕭條後10年),那時紐約的女孩們做在導覽列車還可翹腿露出開心的樣子,就知道當時人們對自己的時代,儘管在戰爭,但是有未來的。

1939年美國紐約舉辦的萬國博覽會

戰後重建,我們是優秀的一代反而陷入喪文化

但現在,我們沒有戰爭,全被企業與經濟戰取代,真正流血發生在敘利亞大馬士革、中非臨時共和國、南非共和國等也鮮少人關心與在乎;但我們因為對於時代的掌握感而開始失去信心。我想一想歸根究柢,千囍年前我的個人電腦在街上網路前,我其實過的挺開心的。

但接了56Kb撥接數據機連上網路後,儘管天堂、石器時代多好玩,但人比較下就用遠不會開心。2008年FB台灣普遍大流行,至2012年我大學時畢業展,被拱出來當”畢業籌備組”就是做展場主視覺、安排個畢業小組作品位置、處理一大堆雜事而沒有一個很具體自己作品的組;那時我對於這很憤慨就將自己科系畢業展推出以許多小怪獸,跳脫大部分設計科系主視覺都是抽象無具體意向的設計,也很具體畫出角色認為我們這樣資訊時代下想像。

當初除了面對一堆鳥事,我才想起這一個藍色頭上綁著繃帶的小怪獸

我是阿飛,為什麼我頭上綁著繃帶呢?因為現今Facebook可以滿足現實無法達成的歸屬感,如同繃帶、纏繞、治療著,或者可能是遮掩我其實是…

我是慾望,住在每個寂寞的視窗。

我還沒到可以說自己老了的年紀XD但看到照片真的懷念那時每天很充實,連畢業展校外展場地最後考量經濟和係學費問題租運了四四南村這地方,一開始真的為了這全班都在吵。

看到照片真的懷念那時每天很充實,連畢業展校外展場地最後考量經濟和係學費問題租運了四四南村這地方,一開始真的為了這全班都在吵。

永遠回頭看都覺得自己多幼稚愚蠢,但我認為總是擁有希望的,我列了清單如下圖,近日我也許會退出社交媒體,諸如FB(除非找案子需要?),以及那些常訂閱的新聞,我想也別看了。努力之。

拒當喪文化青年

發表迴響